
一场由美国财政部万亿美元现金囤积引发的严重资金紧缩,正将金融市场推向一个关键拐点。随着政府停摆持续,大量流动性被从银行体系抽走,导致融资利率飙升至危险水平。
最新的市场动态加剧了业界的担忧。尽管市场预期月底的资金紧张状况会有所缓解,但美联储的常备回购便利工具(SRF)在上周五录得503.5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后,本周初的使用量依然高达147.5亿美元,为该工具永久设立以来的第二高水平。
关键利率指标发出了更明确的警报。10月31日,被视为市场融资成本基准的担保隔夜融资利率(SOFR)飙升22个基点至4.22%,创下一年来最大单日涨幅。SOFR相对于联邦基金利率走廊中枢的利差,已扩大至32个基点,达到自2020年3月市场危机以来的最高点。这显示资金紧张程度远超正常水平,仿佛美联储近期的降息从未发生。
这场流动性风暴的核心,直指美国财政部。其在美联储的总账户(TGA)余额已突破1万亿美元,创下近五年新高。为应对政府停摆,财政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吸收市场现金,导致银行准备金急剧下降,而这正是引爆下一轮市场行情的“火药桶”。一旦政治僵局化解,这股庞大的流动性将重返市场。
资金市场警报频传融资市场的紧张状况已通过多个核心指标清晰显现。除了常备回购便利工具(SRF)的异常高使用量外,各项关键利率均已脱离正常轨道。
据ICAP数据显示,本周一的隔夜一般抵押品回购利率(GC Repo Rate)在4.14%至4.24%区间内波动,远高于美联储3.9%的准备金利率(IORB)及其3.75%至4%的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
市场参与者原本预计,在月底、加拿大财年年终以及美国国债拍卖结算等因素过后,融资成本会趋于正常化,但现实并非如此。数据显示,不仅是SOFR利率,三方一般抵押品回购利率(Tri-party General Collateral rate)与准备金利率的利差也飙升至25个基点,同样是新冠疫情以来的最高水平。
随着美联储的逆回购工具(RRP)余额已基本耗尽,未来任何资金压力都将更直接地体现在SRF的使用上。与此同时,美联储的量化紧缩(QT)政策在11月份仍在继续,这将进一步从本已紧张的系统中抽走流动性,加剧了市场的脆弱性。
万亿现金“沉睡”财政部此次资金挤压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财政部总账户(TGA)的急剧膨胀。截至上周五,该账户现金余额已超过1万亿美元,为2021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财政部的“吸金”行为直接导致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枯竭。数据显示,美联储的银行准备金已骤降至2.85万亿美元,是2021年初以来的最低点。
更具体地看,外国商业银行持有的现金资产自7月高点以来已减少超过3000亿美元,降至1.173万亿美元。换言之,财政部为维持日常运营而囤积的现金,其主要来源正是这些被抽离的银行流动性。
若将银行准备金与已基本枯竭的逆回购工具余额相加,可以看到整体市场的“过剩流动性”总量已降至2020年底以来的最低水平,凸显了当前资金环境的严峻程度。
“融涨”情景:流动性反转在即?当前的局面虽然危险,但也预示着一次巨大的反转机会。分析认为,既然政府停摆导致的TGA扩张是流动性收紧的罪魁祸首,那么这一过程的逆转将释放出巨量资金。从某种意义上说,财政部近几个月从市场抽走逾7000亿美元流动性的行为,无异于“事实上的加息”。
因此,一旦由民主党领袖Chuck Schumer主导的国会达成协议、重新开放政府,财政部将迅速动用其TGA账户中的巨额现金,从而向经济和金融体系注入数千亿美元的流动性。这一过程类似于2021年初TGA账户余额快速下降时所形成的“隐形量化宽松”,当时同样引发了市场对流动性泛滥的预期。
这种流动性的“决堤”可能触发投资者对风险资产的争抢,尤其是对比特币、小盘股等对流动性极为敏感的资产类别,可能推动市场在年底前出现一轮急剧的“融涨”行情。
短期阵痛与长期隐忧尽管中期前景可能转向乐观,但短期风险不容忽视。如果融资状况在政府“开门”前进一步恶化,市场可能会陷入类似于2019年9月回购危机时的恶性循环。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SOFR、一般抵押品利率以及SRF使用量等日常指标。
然而,眼下的困境越是严重,未来流动性释放时的反弹力度可能就越大。从这个角度看,资本市场的命运暂时掌握在华盛顿的政治博弈手中。
但需要明确的是,即使TGA的流动性“洪水”能够暂时解决问题,这也不是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正如美国银行的Mark Cabana所预测,美国庞大的预算赤字意味着融资压力终将卷土重来,届时可能迫使美联储不得不以真正的资产购买(即QE)形式再次介入。但在此之前,市场的焦点将集中在短期资金状况以及那即将被释放的万亿现金上。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金斧子配资-金斧子配资官网-郑州股票配资网-炒股配资交流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