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彬
“搞笑喜剧人”“社恐”“图书馆的学霸”“社团里的社交达人”“朋友圈里的文艺青年”……很多年轻人在新进入一个环境中,常常给自己贴上“标签”,以期更快找到“对的人”。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3.6%的受访者给自己贴过“标签”,58.8%的受访者认为贴“标签”只是为了留下初步印象,真诚才是长久的相处之道,57.6%的受访者觉得不能将贴“标签”当作交往的策略。
新华社记者 张曼怡 摄
标签是效率的工具,更是自我探索的起点。对自我的定义与总结,从说出口的那一瞬间,便成了某种期待和强化。选择“社牛”标签的年轻人,或许正在试图用这个身份撬开内向的硬壳,在每一次主动寒暄中练习新的可能性;在朋友圈精心扮演“文艺青年”的女孩,通过分享诗歌、胶片滤镜,在自己构建的美学世界中,暂时安放对粗粝现实的感受。标签如同成长的脚手架,在我们构建自我的过程中提供暂时的支点。它简化了世界的复杂性,使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快速定位,找到精神上的同路人。
但,危险不在于使用脚手架,而在于忘记拆除。当社牛的表演耗尽了所有的能量,独处时只剩下一片空虚;当文艺青年的精致九宫格成为某种对发朋友圈的约束,我们便从标签的使用者,异化为它的囚徒。活生生的人与复杂的社会关系,被压缩成一系列扁平的关键词:职业、兴趣、学历、消费品牌……那些精心优化过的“人设”正让交流演变成为关键词的匹配游戏。那些无法编码的生命质感——一次默契的沉默,一个笨拙却温暖的关怀,一份超越功利计算的懂得,就在算法的指缝间悄然溜走。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另一重危险在于,标签化思维会侵蚀我们感受他人的能力。一旦习惯透过“精英”“中产”“小镇做题家”等分类的眼光去审视他人,我们能看到的就不再是一个个血肉丰满的灵魂,而是固有的对这类标签的偏见。
于是我们看到,在调查中,58.8%的受访者认为真诚才是长久的相处之道。真诚,意味着在一个人人被数据定义的时代,依然有大多数人愿意相信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价值,诸如信任、坦诚、情感……这不是对技术的简单排斥,而是一种自我提醒: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必须守住人之为人的核心。
真诚不是对标签的全然否定,而是拒绝被标签完全定义。既善于利用标签作为自我塑造和社交破冰时的工具,又要时刻保持对其局限性的清醒认知,有勇气放下标签,展露那个尚未完成的、仍在探索中的真实自我,这样的自觉才能在这个时代让我们在个体与社会的张力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金斧子配资-金斧子配资官网-郑州股票配资网-炒股配资交流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