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伍里川
日前,河北省教育厅出台《全面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若干措施》,提出鼓励高校实施“半天无课日”,引发热议。“半天无课日”,指的是在日常教学日中,每周或每两周安排半天不排课程,让不同年级学生有充足时间共同参与体育活动。
这一激励性举措,为化解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困境”,提供了制度保证。文件中还要求,自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的体育必修课,为三、四年级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为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或体育俱乐部课程,适时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同时,积极实施“阳光体育1小时”计划,采用“运动打卡”“体育积分”等方式,引导学生每天参与不少于1小时的中高强度体育锻炼。
在高校领域创新推行体育锻炼体系,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新时代大学教育秉持“精神与体魄并重”的育人理念,强健大学生的体魄,是题中应有之义。扎实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更能丰富高校的教学内容、优化校园生态,让校园始终充溢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氛围。更重要的是,体育锻炼能在潜移默化中锤炼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公平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其全面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古往今来的经验说明,体育课绝不是花瓶式的点缀,而是育人的主渠道之一。作为高校,应当围绕教育本质,真正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教育,持续以体育之光照耀育人路径。
高校需要尽快重建包括体育课在内的体育建设格局,在将体育课纳入教学核心体系、严格保障体育课时的基础上,创新运行体育锻炼新模式,用生动有趣、健康奔放的体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
令人欣慰的是,国内多所高校正在展开此领域的探索,且收到良好成效。例如,北京大学推出全国高校首例使用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数字体育课,一经推出便被抢报一空;云南大学在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上下功夫,该校学生2023年和2024年体测合格率超过九成,而2018年的体测合格率还不足七成;青岛城市学院征集学生意见并进行论证后开设课程,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兴趣为导向、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全校学生体育参与度达97%,每年体测成绩稳步提升。
事实一再说明,天下没有上不好的体育课,也没有天生无味的体育活动,只要适应社会进步要求、打破认知障碍、升华体育理念、尊重学生意愿,坚持科学合理规划体育课和日常体育锻炼内容,就一定能打通“兴趣之门”,吸引大学生积极加入体育运动潮流,实现高校体育建设的既定目标。
金斧子配资-金斧子配资官网-郑州股票配资网-炒股配资交流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