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丁安顺
金秋曲阜,万仞宫墙下礼乐悠扬;圣庙内外,至圣先师前敬意绵长。9月28日,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在曲阜孔庙举行。为把祭孔大典这—盛事完美呈现,参与祭孔大典的青春志愿者们用严谨的排练、庄重的演绎,让千年儒家礼乐在当代焕发新生,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量。
《金声玉振》里的文化创新与青春担当
当日上午9点半,随着“天子长安”编钟的第一声鸣响,开城仪式编钟乐舞《金声玉振》正式上演。这套由111枚钟组成、历时十年打造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规模编钟”,首次亮相乙巳年祭孔大典便惊艳全场,其遵循周朝“天子四面悬挂钟磬”礼乐制度的规制,与编磬、瑟、笙、篪等古典乐器交响共鸣,构建起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开城仪式音乐总作曲李科介绍,这支乐舞由三部分层层递进:开篇雅乐团合奏,编钟、编磬等乐器齐鸣,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喻示音韵和谐与孔子学识渊博;中段64名舞生手持籥与雉尾羽演绎八佾舞,舞步庄重整齐,尽显国之大典威严;尾声梁山职业中专舞蹈学校学子手持钟幡、黄罗伞、礼乐旗等完成开城仪仗表演,气势恢宏,让儒家思想通过具象的礼乐仪式得以传承。
这份庄严背后,是志愿者们的默默耕耘。曲阜师范大学古筝专业研二学生黄一帆在编钟乐舞《金声玉振》中承担瑟的演奏任务。自9月中旬接到通知起,她每日沉浸于乐谱与琴弦之间,“瑟为国乐瑰宝,能以乐声迎接海内外来宾,既是专业锤炼,更是更是一次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宝贵机会,倍感自豪。”
同样来自曲园的2023级音乐学专业学生梅雅涵,每次敲响“天子长安”编钟都心怀敬畏:“触摸这承载礼乐文明的重器,才真正读懂‘斯文在兹’的深意。”两位学子的心声,道出了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担当。
八佾舞影中的心性磨砺与文脉寻根
大成殿前的乐舞告祭环节,始终是祭孔大典最受瞩目的亮点。短短十余分钟的表演,背后是志愿者们十余天的昼夜排练——踢正步需精准至25度,步距与力度皆有规范,即便是登台前的最后一分钟,仍有舞者在默默校准动作,只为将最完美的演绎献给先师。
“‘八佾舞’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祭祀舞蹈,以八行八列六十四名舞者构成方阵,形象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作为127名曲园学子的领队,曲阜师范大学2025级艺术学研究生高瑞珺深知责任重大。从校内的日常合练到大成殿前的实地彩排,她与同学们始终以“一字一舞”的标准严苛要求,展现曲园学子青春风采。
刚走下表演台的舞生郭子涵,额前的碎发仍沾着汗珠,脸上却难掩激动:“从前只在电视上看祭孔大典,如今亲身参与才明白,每一个规范动作都是与传统的对话,感觉自己和孔子的距离拉近了。”相较于舞生的肢体表达,18岁的海南姑娘吉思洁则以特殊的方式参与传承——她负责演奏的“敔”形如卧虎,背有二十七列木片,奏乐时以竹制“籈”扫过木片三响,“既扫除前曲余音,更涤荡闻乐者的心灵。”这份跨越千里的文化邂逅,让她对“礼乐文化”有了真切体悟。
“祭孔大典是仪式,更是寻根的旅程。”当青春身影融入钟磬礼乐,当年轻心灵触碰儒家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在这代际传承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从“天子长安”编钟的千年回响到八佾舞的庄重步履,青年志愿者们用行动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力量。
金斧子配资-金斧子配资官网-郑州股票配资网-炒股配资交流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