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国的童话故事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王子与公主的故事。长大后,了解了一些历史背景,我们才发现,这些国家的面积往往非常小,有些甚至没有一个县那么大。于是,才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国家会有如此之多的王子和公主。然而,在我们笑话别人国家小的时候,其实我国也有过类似的阶段——那就是先秦时期的各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的国土大小,与那些外国小国别无二致。
回想西周时期,也曾发生过一个颇为滑稽的事件。某个诸侯国的国王在外出收麦时,竟然因此失去了整个国家。这不禁让人感叹,古代国家的脆弱和变化之快。西周分封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其实早在商朝时期,也实施了类似的分封制度。从夏朝的禹接替舜的位子开始,便开始为自己的子孙安排封地,这也可以算作早期的分封制度。
在商朝末期,周武王联合了八百诸侯,在孟津展开了大规模的讨伐,推翻了商纣王的暴政,最终建立了西周。在西周建立后,分封制依旧延续。不仅是周武王的亲戚们,连他带领的功臣们,也都依照亲缘和功劳,分得了不同的封地。这个分封系统将封地划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爵位越高,拥有的封地与权力就越大。
展开剩余82%根据《荀子·儒效》的记载,周初分封了71个国家,其中53个属于姬姓。而《吕氏春秋》中则提到,西周时期一共有400多个封国。《通典》还记载,西周时期总共有1773个封国。尽管这些记载有所出入,但它们却共同反映了一个事实: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将大量的国土分配给了各个诸侯国。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当时西周的国土大约为101万平方公里,而却有如此众多的诸侯国,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
那些拥有侯爵或伯爵封地的诸侯,所领的土地面积可不小。然而,爵位越低的诸侯,得到的封地就越小。以鄅子为例,他的封地——鄅国,虽然不是最小的,但它却因戏剧性的灭国方式而在后代历史中留下了印记。
鄅国位于今天山东临沂城北约8公里的鄅古城村,面积仅有30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一个小村的大小。到了春秋时期,周朝的统治力已经逐渐减弱,各诸侯国之间常常发生吞并。公元524年秋季,鄅国第一次灭亡,竟发生在农忙时节。
那时,庄稼已经成熟,鄅子的军队大多外出收割,他亲自带人出城监督。这并非因为鄅子特别关心百姓,而是他清楚国家弱小,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所以不需要过分装腔作势。没想到就在他外出时,邻近的邾国趁机发兵偷袭。鄅国的城中没有太多守军,鄅子的妻女被俘,整个国家遭遇了空前的羞辱。
鄅子最终无法与邾国硬拼,因为邾国的实力也并不强。于是,他带着妻子前去邾国请求将他们一同处死,然而邾国国君邾子竟然宽容地放了他们,唯一留下的是他们的女儿。鄅子和妻子感到无法接受,于是带着委屈求助于宋国。宋国的大臣向戊本就高傲,看得见自己的女儿被人欺辱后,便决定借此机会发动战争,讨伐邾国。
在宋国的大力支持下,鄅子夫妇不仅恢复了鄅国的政权,还能继续享有权力。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向戊的儿子谋反未果,宋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鄅国也失去了依托。一段时间后,邾国趁机再次发兵,最终将鄅国彻底吞并。
鄅国的灭亡并未给邾国带来太多好结果,最终邾国也被鲁国打败,并将鄅国的土地归还给鲁国。鄅国成为了鲁国的一个城市,改名为“启阳邑”。鄅国原本姓妘,属于祝融八姓之一。随着它被并入鲁国的疆土,百姓也改变了姓氏,最终成为了禹氏。
在西周初期,男爵的封地面积非常小。《吕氏春秋》曾提到,男爵的封地通常仅为五里之地,也就是约6平方公里。尽管如此,有些较大的男爵封地也存在,比如许国。许国的历史较为长久,尽管它的国土面积不足30平方公里,但它巧妙地在夹缝中生存了几百年。
许国位于今天的河南许昌,由姜姓国君统治。尽管面积狭小,但它一直存在,主要因为许国国君懂得如何在大国之间周旋。许国被郑、宋、陈、蔡和楚等大国包围,经常受到欺凌,但国君们时常巧妙处理,避免了全面的吞并。直到公元前712年,许国在齐、鲁、郑三国的联合攻击下被打败,最终沦为郑国的附庸。
许国百姓虽有骨气,但国土不断被占领,也曾几度迁都。直到公元前576年,许国不得不通过割地求和。最终,在那个诸侯割据的时代,许国和其他小国一样,面临着被大国吞并的命运。
历史最终发展到战国后期,七大强国开始争霸,逐步形成了更为强大的中央集权。秦国经过多次努力,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秦始皇实施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度,并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奠定了后世统一的基础。
在任何历史阶段,小国都面临艰难的生存挑战。它们需要通过聪明的策略在大国之间生存,必要时甚至要牺牲一部分利益以获得庇护。如今,我们的国家拥有广袤的国土和强大的实力,始终坚持中立与自我发展的理念,才不至于被外力吞并。
发布于:天津市金斧子配资-金斧子配资官网-郑州股票配资网-炒股配资交流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