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李嘉诚要卖港口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尽管没有最终定论,却把美国第一大财团——贝莱德拉到了聚光灯下。
李嘉诚要卖的43个港口,共出价228亿美元。
贝莱德要全部拿下,是哪来那么大的胃口和财力,还是配合美国“包藏祸心”?
不扒不知道,一扒吓一跳。
贝莱德绝对是“富可敌国”。
更吓人的是,这个拥有最先进“阿拉丁系统”的贝莱德,早就在中国布下了密密麻麻的经济大网。
贝莱德,是“灯神”附体了吗?
贝莱德财团如今拥有11.6万亿资产,约等于日本、法国和德国三个国家GDP的总和。
他们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就从一无所有,成为排在中、美之后的第三大经济体。
这传奇般的壮大,离不开他们自主研发的“神经中枢”,即风险管理平台“阿拉丁系统”。
这个系统简直就是“阿拉丁神灯”的具象化,不但护佑了贝莱德一帆风顺,更是在全球布局中起着决策性作用。
当然,其中也包括对中国市场逐渐渗透。
早在2004年,贝莱德就通过收购中银基金的部分股权,进来试水,后来又和建行合作成立了建信基金。
试探过后,贝莱德开始加大投资力度和拓宽投资范围,并涉足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公司。
这一方面说明贝莱德对中国的发展有信心,另一方面,有了国际资本的支持,这些企业在国际上也逐步站稳了脚跟,实现了双赢。
2021年6月,贝莱德在北京金融街正式挂牌营业。
这是在我们政策许可后,从申请到成立,速度最快的一家,也是第一家全资外资公募基金的进驻。
也就意味着,贝莱德不必再利用合资的模式,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直接募资,参与所有的金融活动。
贝莱德也趁势急速扩张,用了3年多的时间,在华募资金额就达到44.1亿美元。
同时,也在不停增持小米、李宁等知名企业的股份,触角更是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络领域除了阿里、腾讯,还有美团、拼多多等,金融领域的国有四大银行、保险,能源方面的石油、新能源汽车、宁德时代,甚至医药、消费、养老等领域都有贝莱德的足迹。
其中还有许多是位于前2~5名的大股东。
这么一罗列总结,太震惊了,不知不觉中,贝莱德竟然狂野蔓延到如此地步。
当然,贝莱德不是一下子这么猛的,也有个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
贝莱德创始人为拉里•芬克,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第一波士顿银行的债务部门。
1988年,这位犹大裔美国人,因为投资失误离职,投入黑石集团门下。
彼时,黑石集团是当时最大的私募资产管理公司,创始人苏世民也是犹太人,他为芬克投资500万美元,并支持芬克组建了小团队,负责管理10亿美元的资产。
芬克不负众望,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一路开疆扩土,6年后管理资产规模达到200亿美元。
1995年,芬克带着他的团队从黑石分离出来,称为贝莱德(BlackRock),也叫黑岩。
贝莱德自从独立,就不走寻常路,并成功地实现了三级跳。
首先,1999年成功在纽交所上市,并上线了研发和使用多年的“阿拉丁系统”。
这个系统在芬克进入黑石之初,就开始使用,并屡试不爽。
系统核心是整合由资产、负债、债务等构成的庞大数据,并进行算法处理。
从中可以看到交易数据的细微走向,经过层层分析,剔除其中因人为因素产生的主观判断,使决策更加理性,有助于管控投资风险,提高交易效率。
阿拉丁系统经过几年的迭代更新,屡建奇功,上线以后开始对外出售,并在后两次的跨越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6年,贝莱德并购了美林证券的资产管理业务,资产规模从2000亿美元,直接跳到1.13万亿。
业务范围从单一的债券,扩展到股票、债务、理财等多个领域。
3年后,贝莱德又收购了巴克莱银行旗下的全球投资公司,资产规模达到2.7万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球金融公司的Number 1。
地域范围也从美国,跨步到欧洲以及其他多个地区的国家。
20年的时间,3次质的飞跃,让贝莱德从名不见经传,华丽转变为华尔街之王。
如此耀眼的存在,也让其有机会在美财政部和美联储面前秀了一把绝活儿。
2008年次贷危机时,各大金融机构都如履薄冰。
美联储和美财政部也同样胆战心惊,他们邀请贝莱德前往,协助处理各类相关的巨额资产。
贝莱德团队凭借他们的“阿拉丁灯神”,很快帮美联储完成了旗下几大机构的资产清算,摆脱了大厦将倾的危险。
贝莱德也借机抄底收购,自身的财富又增加了许多。
最主要的是得到了美联储的深度信任,并与之深度捆绑,为以后参与全球扩张拉开了序幕。
2020年疫情期间,股市、债市暴跌,各国相关机构纷纷割肉出场,贝莱德则投入5000亿美元疯狂抄底。
几个月之后,美联储启动放水模式,债市、股市回暖,贝莱德躺赚几千亿美元。
俄乌战争开战前,贝莱德就提前进场,买入乌克兰大量能源、矿产。
开打后,能源价格飙升,不仅躺赢狂赚,还在2023年成立了乌克兰发展基金,把乌克兰的经济命脉,牢牢地捏在了手心。
且不说这些特殊时期,在投资上稳妥、精准、大手笔,是贝莱德的一贯风格。
世界顶尖企业名录中,贝莱德是苹果、微软、谷歌的第二大股东,是百事公司、迪士尼的第二大股东,是辉瑞、强生药业的第二大股东,是特斯拉、亚马逊的第三大股东……
如此精准的预判,又怎么会错过中国高速发展的红利期。
但是贝莱德要接管李嘉诚航运码头的事情,却令人警惕。
如果成交,贝莱德则直控全球10.4%集装箱吞吐量,在贸易战中会不会借此来“卡脖子”?
贝莱德在华的投资体量和覆盖范围,其阿拉丁系统掌握的核心数据,会不会成为科技博弈的“技术阀门”?
好在我们已经未雨绸缪。
早在2024年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就发现了端倪,为规范外资金融机构的行为,发布过若干安全管理措施。
巴拿马运河港口之争敲响了警钟,以后的金融监管将会更加严格。
曾有记者问芬克:“贝莱德已经掌控整个世界了吗?”
芬克幽幽地回答:“我们只是为投资者提供服务。”
贝莱德已登陆中国市场20多年,虽然中美资本市场体系与规则迥异,但已安全度过“水土不服”阶段,以后可能会更加游刃有余。
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加速建设自己的金融“护城河”,增强市场韧性,抵御各种不可知的风险。
也愿拉里•芬克先生,这位金融界的佼佼者,能够恪守初心。
-END-
金斧子配资-金斧子配资官网-郑州股票配资网-炒股配资交流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