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歼-20S+无人僚机”这一组合尚未真正亮相战场之际,中国空军已悄然迈出更为关键的一步。日前,欧洲媒体“Bulgarian Military”曝光了一组照片:一架外形酷似我国运-8/9的中型平台与一款具备隐身特征的无人机并肩飞行。这一画面背后释放出的信号不容小觑——九年前美国提出“协同作战飞机(CCA)”概念,如今中国不仅跟上了步伐,甚至在某些技术路径上已经实现了赶超。
美军的“千机计划”与现实落差
2016年,美国空军看中了F-35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系统化作战架构,试图以低成本、可量产的无人作战飞机作为其“左膀右臂”。按照美方最初设想,CCA无人僚机将执行侦察、电子压制甚至火力突击等任务,从而减轻F-35面对高风险目标时的负担。设想很宏大,目标也很明确:打造一支数量达千架乃至上万架的低成本无人战力网络,预算动辄上百亿美元。
包括波音的MQ-28A、通用原子的XQ-58A和洛马提出的“弃兵”等机型相继问世,它们大多采用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中涵道比、隐身布局,并可由C-17A或C-130运输空投,在前线由F-35远程操控。这些无人机大多专责某一任务,通过模块化搭配与F-35协同作战,例如先由电子战型无人机探测地空导弹阵地,再由武装型僚机实施打击。
然而好景不长,F-35的单座布局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问题——飞行员不仅要全神贯注驾驶战机,还要同时操控复杂的无人系统,在实战中极易超负荷。因此,美军不得不大幅下调预期,最新方案只允许一架F-35控制一到两架僚机,远未达到构建“蜂群战力”的初衷。
歼-20S双座布局天然适配“多机协同”
反观中国,自歼-20设计之初就已为“人机协同”留下空间。早在2021年前,歼-20的双座版本(即歼-20S)就已提上日程,与美军临时想方设法从单座平台“硬塞”新功能的被动局面形成鲜明对比。双座布局带来最直接的优势就是将“机载任务管理”和“僚机指挥”两项工作进行分工,后舱飞行员无需分心操控战机,可以专注于调度无人平台,从而彻底解决了F-35因座舱限制带来的尴尬。
此次欧洲媒体披露的“运-8平台+无人僚机”测试,正是在为歼-20S后续实战指挥奠定基础。运-8/9系列作为成熟的多用途平台,不仅拥有丰富的电子设备资源,而且舱内空间宽裕,非常适合承担“人控僚机”早期阶段的训练与测试任务。
差异化发展:中国不是简单模仿
尽管在CCA概念提出上美国领先,但中国并未亦步亦趋地“照葫芦画瓢”。美军所强调的“低成本、一次性使用”思路并非我方发展主线。中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走出一条更具战略纵深的路径——以“高价值、高智能、可回收”为特征的多用途无人作战平台应运而生。
例如攻击-11、“神雕”无人预警机等型号,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火力支援或侦查,而是成为真正可独立作战、智能执行复杂任务的“副指挥官”。未来战场上,歼-20S极可能与无人加油机、无人电子战平台、乃至无人轰炸机等各类平台联合作战,构建以“歼-20S为核心”的多维协同作战网络。
空中“人机协同编队”对飞行员提出新挑战
这种集成度极高的空中协同模式,对后舱飞行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和心理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在高机动飞行中忍受大过载环境,还要实时监控战场态势、判断战术方案、精准下达命令。在未来实战场景中,一名歼-20S后舱飞行员或许将同时管理多架无人平台完成侦察、压制、防御、打击乃至加油等复杂任务,其挑战性远超传统意义上的战机操作。
尽管目前歼-20S已具备基础平台能力,但真正实现上述能力仍需时间和技术积累。而一旦更先进的、并列双座结构的新型战机如“歼-36”投入使用,人机协同将迎来质的飞跃。届时,这种被誉为“空中作战指挥中枢”的下一代座舱,将不再只是一个战斗机的延伸,而是整支空军编队的“智慧大脑”。
从“无人机”到“无人僚机”的飞跃
中国空军的发展逻辑,正从单点突破走向体系重塑。歼-20S及其搭配的各类高性能无人平台,不再仅仅是某一武器型号的延伸,而是在重塑未来战争的基本逻辑——以人为主、机为辅,实现智能融合与作战效率最大化。
比起美军在“千机蜂群”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中国的“少而精、强而智”的策略显得更为务实与高效。而歼-20S,正是开启这场变革的钥匙之一。
金斧子配资-金斧子配资官网-郑州股票配资网-炒股配资交流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